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😀
期刊: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, Volume 86, 2020, Page 102741
标题:Time efficiency assessment of ship movements in maritime ports: A case study of two ports based on AIS data
作者:Mingxiang Feng, Shih-Lung Shaw, Guojun Peng, Zhixiang Fang

摘要


在全球海运贸易规模持续扩大,港口运营效率对全球供应链和国际贸易至关重要的背景下,如何全面评估港口内船舶在不同区域(如泊位、锚地、航道)的时间效率已成为关键议题。然而,以往研究多聚焦于泊位运营效率,对港口其他阶段(如 VTS 线到泊位、泊位到 VTS 线、锚地等)的效率研究有限。针对这一局限,本文以上海洋山港和厦门港的集装箱船、货船、油轮和客船为研究对象,提出了一种基于 AIS 数据的时间效率评估框架。该框架利用时间地理学中的时空路径概念,从 AIS 数据中提取船舶时空轨迹,计算船舶在不同港口区域和状态下的时间消耗,并通过统计分布分析进行港口内部及港口间的效率比较。研究结果表明,该框架能有效评估船舶在港口不同阶段的时间效率,为航运公司和港口当局的调度优化及物流支持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,证明了将 AIS 数据与时间地理学结合用于港口效率评估的科学性与可行性。

研究方法


本研究构建的 AIS 基于时间效率评估框架,核心在于通过提取船舶的时空轨迹,实现对港口内不同类型船舶在各状态下时间效率的量化分析,突破了以往仅关注单一港口区域效率的局限。该框架遵循五个清晰的步骤,即轨迹构建、地理区域识别、状态分类、时间效率统计和时间效率评估,形成从数据处理到结果分析的完整闭环。
研究的第一阶段是轨迹构建。首先对 AIS 数据按时间戳排序,剔除坐标或速度异常的错误记录,然后基于清洁后的 AIS 数据构建船舶的时空轨迹,轨迹包含船舶的位置、时间戳、速度和状态等信息,为后续分析奠定数据基础。
接下来的地理区域识别环节是框架的关键步骤之一。研究以港口的 VTS 线作为边界,将港口划分为 VTS 报告线内、锚地区域和泊位区域三个主要地理区域。其中,泊位区域定义为从泊位线向相邻水域延伸 100 米的范围,并利用 GIS 中的空间叠加操作,根据海图上的边界线识别船舶时空轨迹在各区域的片段,为船舶状态分类提供空间依据。
第三阶段是状态分类。研究将船舶在港口的运动状态分为六种,包括港口区域内、泊位停靠、VTS 线到泊位、泊位到 VTS 线、VTS 线到泊位期间在锚地停泊、泊位到 VTS 线期间在锚地停泊。通过对船舶时空轨迹的分析,确定每个轨迹片段对应的状态,其中泊位停靠状态需满足船舶位于泊位区域且速度低于 1 节的条件,确保了状态划分的准确性。
研究的第四阶段是时间效率统计。针对每种状态,计算船舶的时间消耗,并采用最大值、最小值、中位数、平均值、标准差、变异系数和置信区间等六个统计量作为时间效率指标。这些指标从集中趋势、离散程度等多个维度反映时间效率特征,为后续评估提供量化数据。
最后阶段是时间效率评估。基于上述统计指标,不仅对单个港口内船舶在不同状态下的时间效率进行评估,还对两个港口之间的效率进行比较,识别出效率较高的区域和有待改进的环节。同时,考虑到船舶大小对装卸时间的影响,还按船长和吃水对船舶进行分组,专门针对泊位停靠状态的时间效率进行分析,并通过计算单位距离的时间消耗,消除港口物理规模差异对 VTS 线到泊位和泊位到 VTS 线状态效率比较的影响,确保评估结果的客观性与合理性。

结论


本研究通过对上海洋山港和厦门港的案例分析,得出了一系列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结论。首先,研究有力地证实了所提出的基于 AIS 数据和时间地理学的时间效率评估框架的有效性。该框架成功实现了对船舶在港口各阶段时间效率的全面评估,解决了以往研究对港口多区域效率关注不足的问题,证明了将时空轨迹概念应用于港口效率评估的可行性。
其次,案例研究揭示了两个港口在时间效率上的具体差异。数据显示,厦门港在集装箱船和客船的泊位停靠平均时间上更具效率,而洋山港在货船和油轮的泊位停靠时间效率上更优;洋山港在处理各类船舶泊位停靠时间的一致性(变异系数更小)方面表现更佳;两港均存在船舶从 VTS 线到泊位的时间长于从泊位到 VTS 线时间的现象,且厦门港在 VTS 线与泊位间的移动时间上更具优势,但洋山港在集装箱船、货船和油轮的移动时间一致性上更好。此外,船舶在泊位的时间通常随船长和吃水的增加而增加,厦门港在不同大小集装箱船的泊位停靠平均时间上均小于洋山港,而洋山港的时间变异系数更小。
最终,本研究的意义在于,它为港口管理部门和航运公司提供了一种全面、量化的港口时间效率评估工具。该工具无需依赖额外的复杂数据,仅通过常规收集的 AIS 数据即可实现对港口各环节效率的分析,有助于识别港口运营中的瓶颈,为调度优化、资源配置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从更宏观的视角看,本研究是时空数据分析理念在 maritime 运输领域的一次成功应用,为港口效率评估及 maritime 运输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,对推动港口运营的智能化和精细化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。

文中图表系统梳理


本文的图表设计紧密围绕研究框架和核心结论,从方法论到研究结果进行了系统可视化,是理解研究逻辑和成果的重要支撑。
研究框架与方法论的可视化是图表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图 1(AIS-based time efficiency assessment framework) 作为研究的整体技术路线图,以流程图的形式清晰展示了轨迹构建、地理区域识别、状态分类、时间效率统计和时间效率评估五个步骤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,帮助读者快速把握研究的整体设计。
notion image
 
图 2(Different statuses associated with the space-time trajectory of a ship) 则通过示意图直观呈现了船舶在港口的时空轨迹及对应的状态,其中(a)图展示了六种状态的时间节点,(b)图展示了各状态的时间构成,为理解船舶状态划分和时间计算方式提供了清晰的视觉指引,是支撑方法论可靠性的关键图表。
notion image
数据分布与统计结果的展示构成了图表的核心内容。
表 2(Number of complete ship visits by each of the four selected ship types in Yangshan Port and Xiamen Port) 列出了两个港口四种船舶的样本量,为后续统计分析的可靠性提供了数据基础,表明样本量足以支撑研究结论。
notion image
图 4 至图 7(Distribution of berth time for each of the four ship types at the two ports) 以直方图形式展示了四种船舶在两个港口泊位停靠时间的分布情况,直观反映了时间消耗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特征,例如洋山港集装箱船泊位时间呈双峰分布,而厦门港为单峰分布,为表 3 中的统计数据提供了可视化支持。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notion image
统计指标与比较结果的呈现进一步强化了研究结论。表 3(Statistics of Moored at Berth time for container, cargo, tanker, and passenger ships in Yangshan Port and Xiamen Port) 详细列出了两种港口四种船舶在泊位停靠时间的多个统计指标,通过定量数据清晰展示了两港在泊位效率上的差异,如厦门港集装箱船泊位时间的平均值小于洋山港,但变异系数更大。
notion image
表 5(Statistics of VTS Line-to-Berth time (VBT) and Berth-to-VTS Line time (BVT)) 则聚焦于 VTS 线与泊位间的移动时间效率,以单位距离时间为指标,揭示了两港在该环节的效率差异及 VBT 和 BVT 的普遍关系,即 VBT 通常大于 BVT。这些图表相互配合,从不同角度支撑了研究的核心发现,使结论更具说服力。
notion image
 
知海拾贝 | 精读Ocean Engineering系列 | 基于优化模型和数据驱动方法的船舶能效策略知海拾贝 | 精读Energy系列 | 基于优化模型的船舶能效管理决策支持系统
Loading...